“互联网金融”之顾与瞻-奥拓思维(北京)软件有限公司

010-59799077

售前咨询(9:00~18:00)

“互联网金融”之顾与瞻

发布时间:2016-10-29 18:42:01     阅读次数:    
过去的20年里,互联网对中国方方面面(从生产、消费、服务、企业组织、政治环境,再到舆论生态)的影响,已经为世人所共睹,无需赘言。

然而,颠覆性的影响才刚刚开始。诚如马云所言,“世界正在加速改变,正当很多人还不知道IT(信息技术)是何物的时候,互联网已经开始迈向DT(数字科技)时代。”云+端、机器学习、快速迭代、技术范式快速向商业范式演变等,正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特征。

在这样的技术和时代背景下,与互联网相结合,改造旧有的商业模式、提升技术效率、更好、更精准地服务用户、更快地扩大市场份额,就成了各种产业进化的必经之路,从而造就了不可抵挡的“互联网+”运动。金融业更是不例外,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想、互联网资源和传统的金融业务、产品、渠道、用户融为一体,为我所用, 实现1+1大于2的效应,正是“互联网金融”所要追求的目标。鉴于金融交易无需实物商品那样需要有形的物流和其他大型物理性基础设施,互联网对金融的渗透将会是最快而又最彻底的。那么,可以想象,行业的大洗牌、大革命也将是最为剧烈的。

道家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常有,欲以观其徼”,佛法讲世间无常。一个金融企业要想在这一时代屹立不倒,甚至是引领风骚,必须要深刻地思考,哪些是不变的、是要坚守的?哪些又是要不断变革、不断摒弃的?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对比

在金融业和互联网相互结合以后,所呈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商业模式、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面前,我门首先必须要保持的是一颗“撄宁”的心,用冷静、超然的心态回归商业模式的本质。正如《庄子·大宗师》所言:“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

简单来讲,金融业务无非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将特定的资金/资源,配置给正确的人,做一件正确的事,从而实现以一种约定的方式,以一定的增值回报率回收资金/资源,并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互联网金融要实现的依然是这一过程,并没有颠覆上述的根本性功能。因此,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它并不是一个新的行业,而是一种新的技术形态、一种新的行业竞争规则,和一种新的行业生态。

和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先进性,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加高效地拓展了空间经济的范围。在传统的条件下,受制于地理位置疏远所引致的信息交流成本、信息调查成本、缔约成本和权利救济成本过高,金融业务时间经济的属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也即,投资人以牺牲当前资金的处分能力,来换取未来时间更大的处分能力),空间经济的属性则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

打个比方,一个地处海南岛的融资客,如果有一笔融资需要,他很难在海南岛以外的地方获得投资。原因很简单,外地投资客根本不知道海南岛有这样的一个需求的存在,也无从知晓投资的安全性如何,而在发生实际损失时,更是难以救济他的权利。这样的结果就使得,虽然真实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闲散资金和优质投资机会,但由于交易费用过高,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往往难以有效的匹配。

但是,互联网技术则大大地改善了上述的交易困境。借助于信息网络在民间的渗透,一个优质投资机会,在社会当中的信息展示面(信息宽度)大大拓宽了;借助于精准营销,一个投资机会,在社会当中的有效送达率(信息深度)空前提高了;借助于第三方征信、担保,异地投资人的救济成本大大降低了…于是,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的地理空间被大大缩小,从而引爆了空间经济的能量。

第二,资本集聚的规模更大、聚集的速度更快。由于互联网技术极大地突破了空间经济扩张的障碍,资本聚集的规模自然更大,聚集的速度也更快。2013年,一家凭手机端余额宝为滥觞,从而异军突起的天弘基金,一跃成为全中国最大基金管理规模的公司。这一令人惊叹的案例,足以让无数金融企业感到焦虑和不安。在未来,还将有更多令人惊叹的案例。

第三,中间渠道成本不断被压缩。在传统的条件下,一个金融产品在从发行人到投资者手中的过程,一般至少一要经历1-2层的中间渠道。其中最为典型的渠道是商业银行,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具备庞大的物理网点,天然地和客户有最为广泛的接触面。中间渠道成本居高不下,一直是许多垂直型金融机构的痛点。而中间渠道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缘于商业银行网络的自然垄断,二是缘于传统的物理性渠道无法提供可视化、透明化的大数据,营销的效率不高。

但是,互联网技术改变了这一切。通过手机端、PC端以及其他终端设备和个人的直接连接,诸多金融产品发行人,得以摆脱商业银行渠道对客户接触面的垄断,使得品牌传播、产品发行可以直接对接个人,减少了中间流转环节;此外,由于大数据的普及,使得终端个体的异质性数据和同质性数据变得唾手可及,从而使得CPC、CPS变得经济可行,辅之以病毒营销等先进的营销理念,最终促成了用户转化率的提高,从而使得中间渠道成本不断被压缩。

第四,交易更加便捷,用户体验更好。在原来的纯线下交易条件下,用户个体往往需要在特定的物理空间和特定工作时段发生交易行为,往往完成一个交易行为需要付出在途的成本和排队等待的时间。但是,在互联网终端普及以后,一个交易行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at anytime, and anywhere),用户原来需要付出的在途成本和等待时间变得没有必要。交易的便捷性大大提升了。此外,由于透明、公正的评价体系,以及及时反馈系统的存在,使得服务的评判维度变得立体、科学和全面,加之各家机构为了争取更多的终端用户,竞相改善服务方法和服务工具,用户的体验也变得越来越好。

第五、风险控制的工具越来越完备,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在传统的条件下,由于大量真实世界的信息是隐性的(不透明)、不可传播、不可分享的,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手段极为有限。最为常见的资产保全手段即是要求融资人提供抵押、质押或者担保,这一特征,往往使得轻资产的优质项目,反而得不到相应的资。由此也产生一个后果,即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由于大数据的存在,以及账户管理、异常行为监测、风险预警等多种风险管理工具和体系的存在,使得风险预判、资产保全、权利救济的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有效,从而使得具备轻资产特征的优质项目的融资能力增强,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

第六,信息的共享,变得越来越有外部经济性。在传统条件下,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受地理空间、媒介属性、事件公共性的大小等多重条件的约束,一个投资机会、一起风险事件,其信息的共享所导致的经济外部性相对有限。但是,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空前地提高。例如,一个在广东省出现的新型诈骗案,在自媒体和搜索引擎的双重作用下,往往不出几日即可被全国人民所知晓;一个好的金融商业模式,也有可能在短短的几周之内,引来无数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外部经济性的特征也越来越强。

二、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挑战

正如硬币的两面,当互联网和金融相媾合而产生奇妙的效率提升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将给世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集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行业分化加剧,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由于互联网突破了地理空间的约束、突破了用户服务规模上限的约束,这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激烈的竞争,将会导致大量的传统金融机构在未来被消灭或吞并。只有两种金融机构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一种是具备完整金融生态培育能力的综合性巨无霸;一种是专注于某一领域具备鲜明特色的垂直型机构。这种趋势对无数处于中间形态的金融机构,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要么成为前者,要么成为后者,否则前途渺茫。

第二,金融安全将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

第一,是产品安全问题。金融创新的空前繁荣,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给不少缺乏道德的金融机构,钻制度和技术空子的机会,类似于庞氏骗局的案例不在少数。

第二、是用户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运动发展至今,争夺用户、争夺端口的白热化竞争已经成为常态,然而,在竞争中部分落败的企业、或者某些败德的企业,往往会将用户信息作为变现的资产,倒卖给其他机构甚至是不法分子,从而给用户的隐私安全、财产安全、甚至是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第三是,金融的系统性风险问题。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极强公共性的行业,互联网的公共性则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和以往相比,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一个风险事件发酵的速度极快,传播面极大,从而导致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金融的系统波动性加剧,也给监管部门危机处理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度。

第四是,技术运营的问题。自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黑客就已经如影随形。近年来,网络病毒、钓鱼网站不仅没有因为反病毒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消亡,反而变得愈发隐蔽和更具有破坏力。

第五是,金融监管的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和日趋复杂的环境,金融监管的适当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都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激励和约束交易主体在恰当的规则范围内自主交易,做到既能有效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又要有效规避金融风险的发生,是令监管当局颇为头痛的难题。

第三,对机构传统组织形态的解构。金融机构现有的组织形式大多是在工业经济时代确立起来的,并形成了行业的惯性。当前金融行业等级森严的官僚层级制,真是工业经济时代最典型的组织特征。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占有强势地位,企业为了减少管理的复杂性、提高效益而普遍采取规模经济的企业管理模式,产品相对单一。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规模经济的企业管理模式,正在日益受到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个性化需求聚合的可能,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的难度越来越小;

另外一方面,渠道的扁平化、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导致成本的下降,使得针对特定群体的丰富产品组合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两个方面的影响,迫使更多的企业组织从官僚层级架构向以项目小组为核心的灵活企业组织转变。这一趋势在金融行业将会变得尤为突出,灵活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生命力正是最好的证明。一些大型机构冗长的决策流程、僵化的人事和激励制度,使得决策权很难交给“一线听到炮声的人”,也很难使得最具创造力和奋斗精神的人才留在组织内部。遗憾的是,仍然有很多机构依然抱残守缺,顽固地坚持一个即将被时代所抛弃的旧体制。

第四,用户真假需求甄别的难度。互联网技术革命带来了工具的丰富性、数据的完备性,在给决策者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往往给决策者带来疑惑,什么才是用户的真实需求?哪些是假需求?哪些是核心需求?哪些又是非核心需求?在诸多需求里面,各种需求的位阶应当如何安排?在海量的数据和多样化的技术工具,特别是在多样化的用户面前,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可以回答的。如果一个产品发行者在用户需求真实性的判断上犯了错误,或者在满足用户需求的顺位上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失败。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我们要做些什么?

再次回顾一下金融的本质,“金融业务无非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将特定的资金/资源,配置给正确的人,做一件正确的事,从而实现以一种约定的方式,以一定的增值回报率回收资金/资源,并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上述的过程涉及三个要素:第一,资金/投资人;第二,项目源/融资方;第三,交易居间人(包括管理人、渠道、增信服务方等)。由此衍生出来的商业模式,无非以下几种:B2B、B2C、C2C、B2B2C、C2B2C、C2B等。

作为金融机构来讲,其扮演的角色无非三种:对用户的资产增值及投资风险需要实际负责的管理人、对用户无需负最终责任的交易撮合平台或者渠道、信用增值服务者,共三个类型。而不论是它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都必须完成:好的产品服务/组合→用户规模→资金规模的“正向循环铁三角”,谁做得好,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反之,谁就会失去市场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精准地识别谁才是你真实的用户。任何一个产品,或是一个机构,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机构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和专业特长,准确的界定用户的范围,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在真实的用户身上,避免陷入盲目烧钱,扩大用户规模的战略陷阱。

第二,精准地甄别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核心需求。我们要避免陷入错误投入和喧宾夺主的战略错误。精准地甄别用户的需求,既需要充分地考虑用户的行为特征和决策模式,也要充分地挖掘机构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实际专长,要做到两者之间的耦合和匹配,避免盲目烧钱,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第三,要付出100%的努力做好产品/服务,特别是要站在用户的立场,替用户做好风险管理。用户是互联网金融的一切。作为一个金融机构,而要想争取用户,就必须有好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切实地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这就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做好研发和系统的服务。特别是,不论一个金融机构,究竟是作为一个管理人、交易平台,抑或是增信服务人,都需要帮助用户做好风险管理,尽最大努力帮助用户规避风险。风险事件,不仅会损害机构的品牌声誉,更会造成用户的持续流失。

第四,要做好用户应用场景的布局。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交易直接在手机端或PC端完成。但是,不同类型的交易,往往需要不同的交易场景。一个钻石电商所需要的交易场景,和生鲜电商需要的交易场景必然完全不同。对于金融行业也是一样。不同金额、不同目的、不同时间周期、不同现金流分布、不同权利类型的金融交易其用户应用场景必然不同。互联网金融机构,必须针对性地从用户行为模式中寻找到最佳的应用场景——该产品解决用户什么痛点问题?用户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容易做出交易的决策?制约用户交易的技术障碍、环境障碍、心理障碍有哪些?如何排除这些障碍?等等。

第五,要不断地完善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应用,不断提高技术运营的水平。由于用户交互应用开发失败而导致整个产品或品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团购网站Group on的破败由于其对中国消费者先浏览后注册(国外消费者一般是先注册后浏览)习惯的不了解,而最终归于流产。互联网金融发展至今,有多少金融机构的APP是具有活跃度的?真正活跃的APP恐怕不及千分之一。其中除了有产品本身的问题以外,很重要的原因,也有很多可以归于在术层面,用户交互界面开发得不好。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不断地迭代、完善与用户的交互,不断提高技术运营的水平。

相关动态

版权信息 2009 @ 奥拓思维(北京)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