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金融,小额信贷,微贷技术,中国的小微金融

010-59799077

售前咨询(9:00~18:00)

“微金融”发展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2-12-13 16:16:22     阅读次数:    
 在“2012陆家嘴论坛”上,“构建与小微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体系”成为重点话题之一。事实上,早前,为小微企业提供小额信贷几乎只是一种扶贫方式,但随着经济发展,作为融资服务金字塔底端,小额信贷出现了多样化、差别化的探索和演绎,逐步形成更大范畴的“微金融”,而该种金融服务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尚未开发的财富。日前,以“融资服务金字塔底端———尚未开发的财富”为题的“2012首届金融责任论坛”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
金字塔底端的财富
“很多人没有办法通过传统的商业银行获得融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中欧MBA学术主任陈世敏在2012首届金融责任论坛上如此开场。“小微企业如同金字塔底端,融资需求对金融机构来说是尚未开发的财富,因此现在有很多金融机构已经把未来的发展目标瞄准了这一领域。而社会金融体系的金字塔底端和顶端一样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金字塔的底端非常巨大,得到良好的融资会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而非正式的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和小额贷款对于底端融资非常重要,这些企业担负着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文广对此表示,“最近几年,非正式银行一直被人们广为谈论,中国的经济是由企业所主导的,包括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低收入和失业群体。大型企业是高端市场,中小型企业是中间市场,而微型企业和低收入、失业群体则是低端市场,这是小额信贷的市场。所有的金融机构,他们都想要为大的企业服务,因此低端市场就受到了排斥性的对待。”而正是由于小微企业的融资往往无法通过正式银行获得,从而催生了小微贷款及非正式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近年来,非正式银行机构发展较快,尤其是小贷公司发展迅速,有效地帮助了很多小微企业及时拿到了救命钱,相对于银行,非正式银行机构更贴近客户,也更了解地域性的生产优势,对于资金的分配更为合理,而且在操作上也比银行相对繁琐的审核方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说,非正式银行的发展是小微企业存活的有力保障。
“它是不可能被正规银行完全替代,并将永远存在的。”何文广教授认为,“不能完全将非正式银行正规化,有很多非正式银行是很难正规化的,能正规化的只是那些以组织化推进的,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经营运作的个体。”
作为非正式银行的代表,浙江省中新力和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杭生则认为,非正式银行的正规化对于金融业的最终目标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目标是不能从主流或者是正规银行当中拿到钱的客户。为什么这些客户拿不到钱,归结来说就是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这些客户的信用等级不够,换句话说就是风险比较大。第二是因为这些企业,银行为他服务的成本比较高,也就是它的收入成本和不相匹配,这就是问题的根源。”而非正式银行所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很多融资需求没有被满足以及监管过度。
微贷内涵扩展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开始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开展了以扶贫为宗旨的小额信贷示范项目。
到了2008年,小额信贷项目进而演变为了“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通过增强金融机构商业的可持续性能力建设,实现其向低端市场,特别是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提供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内人士表示。
在本次论坛上,小额信贷联盟创始人及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给普惠金融及小额信贷做了梳理:小额信贷是指存贷、结算、汇款、保险等微型金融服务,是一个大的金融服务概念,而不纯粹是金融贷款概念。普惠金融则是小额信贷的延伸和扩展,实际上是等于小额信贷加上小企业金融服务。
如今,伴随着小微金融经济的发展和微贷技术的成熟,微金融的定义与定位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曾将微金融解释为:专门向小型和微型企业及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其包含两个特点:一是以小微型企业以及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二是由于客户有特殊性,所以它会有适合这样一些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值得强调的是,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项目或机构,他们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也就是说,小微金融服务机构自身应是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只有这样,它才会成为整个大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越来越有生命力的一个部分。
“中国的小微金融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李扬指出,微型金融的服务对象已有了拓展,服务内容也需要更加多元化。从微型金融的服务对象上来看,李扬表示,如今不只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那些穷人和穷机构,还主要包括那些或许并不算贫困,但仍然不能从正规渠道获得金融服务的个人或小型企业。
此外,金融服务的产品也在多元化,过去,一提到小微金融,指的就是小微贷款。但如今,这个概念已经大大拓展,不只是贷款,还有股权的服务、资本金的服务、存款、保险和其他一些增值服务。
与此同时,小微金融的主体也在扩展。如今经营小微金融的机构已经比较广泛,主要有五类,即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非盈利组织、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这基本上涵盖了现有所有金融机构。
就这样,伴随微贷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微信贷”逐渐被“微金融”所取代。
微金融出现发展新机遇
小微金融的发展,如今到了一个新的开端和起点,这个新的起点之所以重要,可能昭示着从事小微金融的金融机构未来有大的发展。
李扬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也为小微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我国经济已经到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民生、关注就业、关注社会和谐受到更多地关注;另一方面,金融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已经很难像传统的体制下那样去依靠大企业了,就信贷而言,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应该逐步转到中等企业以及小微企业上。
据介绍,在中国,银行信贷的投放增幅非常不稳定,比如今年1、2月份只有7000多亿元,3月份到1.01万亿元,结果到了4月份又大幅减少,仅有6818亿元。对于银行来说,如何分配新增贷款是个大问题。
此外,李扬还指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大客户已不仅仅依赖于银行信贷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客户已找到了新融资渠道;随后中等企业也开始离开,他们在银行之外找到了更为灵活、成本更为低廉的融资方式和渠道。眼下大银行贷款客户主体是中等企业,小微企业今后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客户。”
对于当前的银行业而言,“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增速的放缓、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监管日趋严格,商业银行依靠高利差形成的利润高速增长趋势已经不可持续。”安永大中华区银行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蔡鉴昌也认为,中国银行业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经不可持续,业务转型的时间窗已经打开,银行应该寻求自身发展与企业的双赢。
另有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分析,“事实上,从利差的角度来看,银行对小企业客户和‘三农’客户贷款的议价能力较强,进而可制定较高的贷款利率,而中小商业银行对小企业金融具有优势,从去年末乃至今年一季度的银行业绩报告中就可看出,中小银行的利差比大型银行利差相对高一点,从这一点上看,商业银行也有意愿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倾斜。”
与此观点相印证,目前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城商行、农商行,再到小贷公司、村镇银行,都纷纷开始布局微型金融市场。随着本土化和商业可持续性的推进,小微金融将成为整个大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越来越有生命力的一个部分。目前,小企业贷款已占所有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7%。
涉足“微金融”的包商银行董事长李镇西也坦言,“希望更多金融机构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来做小微企业,我们不担心与大家在业务上发生冲突,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了。”据悉,成立于1998年的城商行包商银行,近几年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345亿元,最小笔贷款可低至3000元。
李镇西表示,在国内银行业看来,小微企业信贷存在成本高、风险大等弊端,加之贷款额度小、笔数多等特点,银行并不愿花心思做这项业务。实际上,“微金融”除了肩负扶贫等社会责任宗旨外,其收益也很可观。
链接:
戴维·鲁德曼:小额信贷有效性取决于三个标准
日前,在由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创新研究院主办的“小额信贷社会绩效尽职调查”的沙龙上,全球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戴维·鲁德曼(DavidRood-man)表示,小额信贷从19世纪70年代发展到现在,在较贫穷国家拥有数以百万的客户,但目前小额信贷的发展存在诸多限制,并且由于有些客户过度借债或重复借债,使小额信贷存在泡沫化,形成潜在风险,相比较,储蓄比信贷更能帮助赤贫者。针对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他表示不鼓励大量向赤贫人群提供贷款,支持小额信贷发展储蓄、保险和汇款业务,寻找小额信贷新技术。
戴维·鲁德曼指出,近年来,业界存在许多非随机研究,这些定向研究的倾向性很强,对小额信贷非随机性研究的偏见和曲解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较富裕的人往往借更多的钱、遗漏变量-拨动-借款成功、项目倾向在较好地区成立办事处、裁员苦苦挣扎或离开。2009年出现了第一个随机性研究,随机性研究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偏见来源的前三个因素。
针对小额信贷的有效性,他指出,衡量是否有效的三个标准就是“摆脱贫穷、发展自由和发展成行业领军”。他分析称,接受小额信贷的人和普通正常家庭在妇女的花销决策、学生、健康支出方面,差别很不明显,但在购买耐用品上,接受小额信贷者比例高于普通正常家庭。在投资创立新企业方面,接受小额信贷者明显超过普通正常家庭,从某种程度上看,小额信贷有助于刺激创业。他表示,储蓄和信贷相似性很高,穷人的收入不仅低,而且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稳定性,穷人使用许多金融服务———小额信贷具有正反两面性,金融服务固有的权力———帮助人们管理钱。
“小额信贷不会让客户成为创造性毁灭的英雄,但是小额信贷机构是影响深远的。”戴维·鲁德曼表示
商业银行纷纷掘金
近年来,随着更多类型的机构进入微型金融市场,商业银行面临竞争加剧的同时也在重新探寻自己的定位。早在2011年底,招商银行率先将贷款金额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从“对公”部门划归到“零售”部门。这个看似简单的调整,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为此,招行对微型金融业务的管理体制、经营流程都做了很大的调整。
而在小微金融领域,民生银行无疑是典型代表。据悉,从今年3月起,民生银行开始在厦门、上海、青岛、天津、武汉等地大规模地建立城市商业合作社。截至6月7日,此类城市合作社已达64家,另有153家正在筹建中。
就这样,城市商业合作社成了民生银行客户整合的主要抓手。所谓城市商业合作社,是将昔日商圈里松散的小微商户,按照区域、行业、产业链特征,整合成一个有组织的经济体,抱团抵御风险。
民生银行零售业务部总裁艾民表示,经过3年的发展,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已从最初追求规模化发展到专业化运作,再到如今进入客户整合阶段。在城市商业合作社的模式下,银行能将有相同特征的小微企业联合起来。这对于银行而言,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同时,也能以合作社为平台,批量开发贷款客户。
而批量开发解决风险的诀窍,就在于风险互助基金。一位参加了上述城市商业合作社的小微企业主就曾表示,合作社最大的亮点在于互助合作基金。
所谓小微企业互助合作基金,指的是城市商业合作社社员,且符合民生银行授信条件的小微企业主,以“自愿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存”为原则组成互助合作组织,并缴纳一定数额的资金,委托专门的管理机构,为组织内各成员单位在民生银行贷款而设立的担保资金集合。
简言之,互助合作基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联保贷款的升级版,互助合作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基金成员缴纳的资金。
截至目前,民生银行已在多个城市建立了城市商业合作社,其中相当部分都成立了互助合作基金。以云南昆明成立的城市商业合作社为例,互助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3000万元,受益企业约150家。
业内人士指出,一家小微企业贷款或者结算,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但是,相对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来说,贷款和结算并不是最重要的,企业上下游渠道的建设、社会关系的维护、企业管理的提升、行业经验的交流等等,才是一家小微企业实现持久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当前的情况下,银行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舍本逐末地与小微企业强调贷款和结算。而合作社机制可以帮助银行做到内部的资金平衡。在合作社内,将70%不需要贷款的企业和30%需要贷款的企业整合到一起,银行的资产利用将更为合理和有效。
微型金融体系建立需提速
尽管不少银行都瞄准了小企业金融领域,但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风险,考验着银行业风险管控及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情况来看,国内部分小微企业的贷款不良率呈上升趋势。对于一些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比重较高的银行来说,则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党组书记焦瑾璞认为,当前我国微型金融体系具有诸多薄弱环节。其中,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匮乏等问题相对突出,“批发加零售”多层次资金供给体系尚未形成。他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应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例,注册资本与融入资金的比例应从目前的1∶0.5适当提高到1∶1或1∶2。
毫无疑问,微型金融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层次的多元化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微型金融体系的建立更需要步入快速轨道。
李扬认为,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带有许多特殊性。而发展“微金融”业务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才能适应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首先,发展小微金融需要制定更为综合的小微企业金融发展规划,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不应仅仅将重点放在银行类机构上,也不应该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局限于信贷;其次,应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第三,应制定和完善差异化的监管政策;第四,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的社会机制,除了商业机制之外,还可以考虑成立政策型基金或证券银行,以便对相关风险进行分散和补偿;最后,应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曾提出,构建一个评级系统,把大银行和小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渠道对接起来,是大势所趋,对下一步发展小微金融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的的微金融大大的落后,落后于不同的国家市场地区5年、10年,甚至数十年。”宜信CEO唐宁在本届金融责任论坛上指出。唐宁认为,中国的微金融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广大,但是供给奇缺,需要大规模发展,小额信贷就是重中之重。唐宁表示:“中国的微金融非常有希望,市场非常大,有很多的细分领域,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可以成就多家企业。作为有志的企业家,未来的职业经理人,完全可以从今天开始,审慎积极地去看待,抓住小额信贷、微金融发展的机遇。”
在制度上,杜晓山也继唐宁后指出,中国小额信贷政策、法规制订滞后,同时重商业小贷,轻公益性小贷。“至今,小额信贷法规都是针对正规的商业性银行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的,没有任何具体的关于公益性小额信贷业务或者机构的规范性法规文件。公益性小额信贷非常重要,虽然商业性小贷看起来前景光明,但潜在的危机不容忽视。印度出现的小贷危机,对中国有很重要的警示作用。”
由此,小额信贷在商业性的和公益性方面都要发展。杜晓山表示,对于小额信贷,必须注意考核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基本底线。防止过于依赖补贴的同时,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化倾向。因为小额信贷不是纯粹的金融业务,而是一个社会项目,或者说叫社会发展的一个实验和经济金融事业的结合物。

相关动态

版权信息 2009 @ 奥拓思维(北京)软件有限公司